就只能先私后公,把去坛宫和天坛的事儿再延迟一天了。
不过还别说啊,这一趟跑的可不亏。
让宁卫民没想到的是,罗广亮和小陶一点没夸大其词,他们把这事儿办得还真是漂亮。
他们请来造车的师傅姓孙,叫孙世英。
别看今年已经六十一岁了,但要论铜活儿的装潢手艺,可是个真正的行家里手。
要问他们怎么认识的,那也够巧的。
原本这老爷子退休在家没事儿干,在菜市口摆了个便民修车摊儿,挣几个小钱。
有一天罗广亮他们车坏半道儿上了,纯粹在修自行车的时候,这么闲聊天,话赶话聊到一起去的。
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运道,也是宁卫民的运道。
至于说到老师傅做的三轮车有多么讲究,那还得先从洋车演变的历史开始捋。
否则就难免会有思维上的误区,就难以明白这三轮车和铜活儿有什么关系。
要知道,洋车之所以叫“洋车”是因为从东洋传过来而得名。
沪海叫黄包车,津门又叫胶皮,花城可就叫车仔了。
这种车最初是硬胶皮的车轮,刷黑漆,轮子高,车把短。
很可能是小日本儿个子小,又穿木沓拉板跑不快的关系。
就跟头两年在大陆播放过的日本电视剧《姿三四郎》里演得差不多,反正人坐在上面不太舒服。
后来有了充气轮胎,京城人又进行了结构上的改造。
特意将车把加长,车轮放低,车厢加高,这才变成了电影《骆驼祥子》里的那种洋车样式。
从此就拉着省力,跑得轻快,坐着也舒服多了。
像京城有句土话儿——“美得屁颠儿屁颠儿的”。
如果追本溯源,其实就是为了描述坐洋车的感觉而光荣诞生的。
实际上在1937年之前,靠人在前面拉着跑的洋车一直都是京城的主要交通工具。
但从北平沦陷,日本人送给“北平治安维持会会长”江朝宗第一辆人力三轮车开始。
京城的洋车就逐渐的,一步一步的,又被这种新兴的交通工具所取代了。
一个是因为三轮车比洋车更快捷,更舒适,更省力气。
另外一个,也有日本人有意推行的原因。
因为这东西是日本人在洋车和自行车的基础上改造而来。
小鬼子多坏啊,你看他前脚儿给你来个军事侵略吧,后脚儿就又给你一个经济占领。
抖机灵抖得多是地方!
就是吃相难看得很,永远改不了一股子下作的市侩气。
至于说到当年京城最知名的造车厂。
一个是在东华门大街路南的“懋顺车厂”,另一个就是西交民巷的“起顺车行”。
很可惜的是,虽说是造车厂,但这两家,实质上都是由木匠、铁匠组成的攒车作坊。
并没有什么现金的设备和原料。
除了木料、油漆坐垫、靠垫、车篷子是造车厂自己弄以外。
连打铜活什件的铜,也得向日本洋行去采购。
像内胎、外带、车条、滚珠、轴承、弓子、手铃、脚铃、喇叭等重要零件更是如此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在快穿里找纯爱(快穿h) 当她的狗 重生后女配逃了99次(强取豪夺疯狂版 ) 快穿:月老的玛丽苏之旅 宿敌竹马竟成我道侣 裙下臣 顶级攻略[穿书] 重生天星之主 配种( SC) 还没入职,你教刑侦队长办案? 假如可以重来( 金主 背德) 偶尔惦记(兄妹) 我要开始苏了[未穿今] 嘘,不要告诉别人(校园) 为妾/美人塌下忏 蛇仙娶亲 《青青柳色》 我的回血有亿点快 惊!真千金上了变形记[古穿今] 女本子床死拯救系统【GL】